远去的路队
发布时间:2020-04-21 11:23:10 浏览次数:1951次
邢志坚
每当上学、放学时间,路过市区内的一所所小学,看到大门两旁成群结队、翘首以盼,等待接送儿孙的学生家长和挤满两侧道路的轿车、三轮车、电动车、自行车等五花八门的接送车辆,我总禁不住回想起当年上小学时的情景,眼前又浮现出那渐行渐远的路队。
上世纪六十年代,我在许昌实验小学上学时,学校所处的位置是市区的东南郊,东、西、南三面都是农田,只有学校东围墙外、文峰塔下的“汽车道”(后来叫“备战路”,也就是现在的文峰路)和北面由老“土城街”改建的七一路上偶尔驶过几辆汽车,连为数不多的自行车也大都是公家单位的“集体用车”。校门口每天都敞敞亮亮,安安静静,根本看不到等着接送学生的家长和车辆。由于是寄宿制,从一年级开始,学校就致力于培养我们的自立自主能力,要求每名学生都要自己叠被洗脸,饭前自觉洗手,饭后自己洗碗。每周六下午放学和周日下午到校时不要家长接送,各班根据学生住址,分别编成不同的“路队”,由老师带队,路队长负责,保证把学生平安护送到家到校,既减轻了家长的负担,保障了学生安全,又增强了学生的自立意识和团队精神。
我们班的三四十名学生大都住在七一路上,也有住在南大街、东大街、学巷街和铁西白庙附近的。按照去向分成四个路队,即七一路路南、路北两队和学校北、学校南两队。每个路队方向不同,人数不一,分别选出一位威信高、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路队长。每到周六下午放学时间,路队长就吹响哨子,招呼本队的同学集合站队,一个个点名,清点人数。然后整整齐齐排成一行,向守在校门口的校长和老师们高喊“老师再见”,敬礼告别后,吹响嘹亮的哨子,喊着“一二一”的口令,唱着欢快的歌曲,列队走出校门,沿着路旁的人行道鱼贯前行。到谁家大门口时,谁就向带队老师和其他同学互相道声“再见”,挥手作别。放学的路队越走越短,直到队伍里最后一名同学安然到家,路队自然解散,带队老师才回校复命。到了星期天的下午5点,带队老师早早地就来到路途最远的同学家去接,同学们也会在各家大门前相约结伴,跟随老师列队返校。还是一路哨音一路歌声。路队越走越长,直到见了在校门口迎接的校长和老师,才欢叫着“老师好”飞跑着奔向教室。
实验小学的路队是当时许昌城里的一道风景,路上的行人每当看到这一队队服装整洁、步伐齐整、歌声嘹亮、神气十足的小学生,都会羡慕不已地啧啧称赞:“还是人家实验小学的学生有规矩,就是不一样!”
那时的带队老师十分负责,对路队中每位学生的住址和家庭状况都了如指掌,不但尽心尽责护送每位学生平安到家、返校,而且对学生关爱有加,精心呵护。途中发现有人脚步慢了,歌声弱了,就主动上前帮着背书包,拉一把,鼓励同学们发扬红军长征精神,提起劲头,迈开脚步,甩开胳膊,高歌向前。如果哪位同学没有按时随队返校,带队老师也会及时向班主任通报,班主任老师一定会连夜到家走访,问清原因。有因病因事请假误课的,会安排班里的同学利用星期天上门补课,不让一个同学在求学路上掉队。我就曾多次接受过为同学补课的光荣任务。
背着小小的书包,随着亲密的路队,沿着熟悉的道路,我走过了无忧无虑、幸福快乐的童年时光,迈进了朝气蓬勃、充满憧憬的少年时代。校门口“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”的红色标语不知刷新了多少回,脚下的土路也不知什么时候铺上了砖渣,又铺上了柏油。蓦然抬头,路旁新栽的小树已长成了又高又壮的钻天杨。阵阵轻风拂过,那“沙沙”的树叶声仿佛在为我们路队的歌声和拍伴唱。路队中的歌声从稚嫩到激昂,从《小松树快长大》唱到《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》,又从《学习雷锋好榜样》唱到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》。如今,那歌声又伴着渐行渐远的路队,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烟云,时时在我耳畔回响,让我禁不住含泪吟诵——
“你的身影
你的歌声
永远印在
我的心中”